医药反腐持续高压下,医药企业的 IPO之路也面临冲击
来源:新浪财经 日期:2023-08-10
医药领域掀起反腐风暴。
7月28日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,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。
会议指出,要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、全链条、全覆盖的系统治理。加大执纪执法力度,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,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,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,形成声势震慑。
在此之前,7月下旬,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、公安部、审计署、国务院国资委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医保局、国家中医药局、国家疾控局、国家药监局,联合召开视频会议,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。
会议要求针对医药领域生产、供应、销售、使用、报销等重点环节和“关键少数”,坚持标本兼治、纠建并举。
中央纪委召开的医药反腐部署会,被外界视为医药反腐再升级的信号。
事实上,早在今年医药反腐部署会前,各地已在强力查处医药腐败。
年初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要求,聚焦教育医疗、养老社保等领域,严肃查处贪污侵占、截留挪用、虚报冒领、吃拿卡要等行为。
各省市多也有动作,比如天津有针对性地全面推进清廉医院建设;四川凉山推进全州公立医疗机构非国家、省带量采集药品和医用耗材议价采购改革;重庆市璧山系统纠治医疗领域顽疾。
医院领导是“关键少数”。据中国新闻网报道,在持续高压打击态势下,已经有一批医院“一把手”和重点岗位人员陆续落马。结合媒体此前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全国已有至少159名医院院长、书记被查。
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魏昌东对150余位不同类型、不同级别、不同地区医院领导被发现腐败问题,深感震惊。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,医药腐败是久治不愈的顽疾,20世纪90年代即有声势浩大的治理行动,如今看来,医药腐败已经扎下了根,由小病变大病,乃至呈现出“癌变”的趋势。
他说,从统计的被查人员信息看,医药腐败呈现出显著的“无差别性”特征,表现为:一是体现在地域的无差别性;二是体现在医院的无差别性,三甲医院、普通医院均有涉及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被查的医院院长中,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原院长、东莞市政协原副主席邝明子被查时已经退休7年,包括邝明子在内,退休后被查的至少有5人。
魏昌东认为,医药反腐要关注两个方面,一是全力清除腐败陈案的规模与数量。二是注重腐败预防体系建设,切实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,最大程度地减少腐败新案发生的机会和可能,建构完善的监督制度。
他说,腐败从来不会遵循“令行禁止”的规则,也从未按照任何禁止腐败的规定或规矩出牌,多部委联合体现了国家治理腐败的总体策略在转向深入。
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胡晓东认为,制度是治本之策,医药反腐是医疗行业治理的契机,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投入,让医院回归公益属性,营造风清气正的院、医关系。
据报道,今年7月底前是自查自纠阶段,宽大处理主动说明问题、主动投案的人员;此后十个月集中整治;2024年6月总结整改,届时会出台一批制度文件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。
在医药反腐持续高压下,医药企业的 IPO之路也面临冲击。
近日,上海荣盛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荣盛生物”)主动撤回了科创板IPO申请,其主要从事水痘减毒活疫苗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、生产及销售,2022年6 月 27 日获科创板受理,2022年12月26日通过上市委会议。
过会以来,荣盛生物一直未提交注册,期间因补充财务资料暂停审核一次,今年6 月6 日恢复审核,不承想两个月后却主动终止了 IPO。
对于终止原因,荣盛生物并未披露。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曾多次致电荣盛生物对外公布的联络电话,均无人接听。但在其 IPO期间,公司销售费用高企、业绩可持续性存疑等引发监管层反复问询和市场人士的质疑。
招股书显示,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,荣盛生物的销售费用分别为0.43亿元、0.55亿元、0.85亿元和0.40亿元,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4.61%、32.62%、32.28%和33.81%;同期公司的疫苗推广服务费分别为0.19亿元、0.43亿元、0.74亿元和0.35亿元,占销售费用的比例分别为43.99%、78.93%、87.05%和 87.34%。
“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医药行业有很多打着科研经费、学术会议等名义的’带金销售’乱象,而这笔费用常常会被归入到药企销售费用结构中,导致医药行业销售费用高企的异象迭起,进而衍生出药价虚高、医疗腐败以及过度医疗等一系列问题。”华南一名资深的医疗第三方服务机构人士受访指出。
wind 数据统计,截至目前,合计有 71 家wind 医疗健康企业 IPO 在审(已披露待审核)。
其中部分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比也较高,剔除30 家营业收入低于千万元的未盈利企业和尚未披露 2022 年经营数据的公司后,2022 年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超过 30%的企业有9 家,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拟在创业板上市的津同仁。
津同仁在2020年至2022年实现营收分别为8.18亿元、10.12亿元、10.86亿元,销售费用则分别达到4.01亿元、5.15亿元、5.64亿元,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9.03%、50.86%、51.95%。
此外,百神药业、科瑞德、赛克赛斯、锦江电子、卓谊生物、欣捷高新6 家公司 2022 年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也超过40%。
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了部分在审药企公司,一家拟 IPO 医疗企业内部人士向记者指出,目前公司的 IPO 正在正常审核,“审核的过程公开资料也可以看到,如果有其他信息,我们也会正常披露。”
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,监管层关注医药企业畸高的销售费用也是为了肃清行业的不良风气,并非打压药企 IPO。